近些年,国内旅游业蓬勃发展,为招揽游客,景区纷纷翻修、兴建古建筑或木结构、木石结构的仿古建筑。而恰恰是这些老旧建筑和风化山石,容易因结构不合理、虫害、腐蚀、老化等而引发事故隐患。记者认为,在大兴“前人”之土木前,景区相关部门应该把建筑结构设计是否合理、木料防潮防虫工作是否做好放在考量的首位。否则,古建筑、仿古建筑只能沦为“短命建筑
一、增强公众古建筑、仿古建筑保护意识。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应该让广大人民群众都参与进来,成立专门的古建筑保护团体,宣传我国传统建筑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使古建筑保护范围中的人民群众能配合政府部门,共同实现对古建筑历史文化意义的保护。
二、古建筑、仿古建筑保护与新城市建设并驾齐驱。古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保存它原有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另一方面也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不断进行城市更新,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古建筑保护与城市改建并重的原则,合理规划古建筑保护范围,在城市大规模改建过程中加强对古建筑本身及其周边文化的保护,城市建设在总体上应该与古建筑的风格保持协调。
三、加强对古建筑、仿古建筑的维护。由于我国古建筑的材料主要是木材,其主要损坏原因是木材的腐烂,定期对古建筑进行维修和修复十分重要。对古建筑的维护应该坚持原真性,即保持古建筑本身和它所代表的历史性和美学性,仿照古代建筑风格,利用现代科技使古建筑维护过程中的环境。人为损坏程度降到。
四、加强对古建筑的消防防护工作。对古建筑的消防工作要做到防患于未然,限度地减少火灾可能发生的概率,发生火灾时尽可能地减少对建筑的损坏。加强对电源和火源的管理,对于古建筑内的供电系统设计应该把摆在位;根据不同的火灾扑救需要设置并合理布局不同的消防器材;加大火灾预防技术的应用,使用各种有效的探测报警系统。
五、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我国古建筑、仿古建筑保护理论知识薄弱,专业性人才缺乏。虽然大多数高校都设置了城市规划研究生遗产保护方向等涉及古建筑保护规划类专业,但是并没有像热门专业那样受广大学子的青睐,愿意学习此专业的人才也屈指可数。因此,需要加强专业人员培养,提高古建筑保护理论研究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向国外学习先进的古建筑保护理念和修复方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来解决新时期我国古建筑保护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开创古建筑保护的新局面。